关闭
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大河唱
大河唱
主演:
苏阳,刘世凯,张进来,魏宗富,马风山
备注:
已完结 共6集
类型:
国产剧
导演:
柯永权
地区:
中国大陆
年份:
2019
语言:
汉语普通话
时间:
2024-05-16 10:42
立即播放

剧情介绍

一个将古老的歌谣唱进当代人心里的摇滚音乐人,一个年过六旬还想找对象的说书人,一个爱唱情歌却被同村人吐槽的“花儿”歌手,一个因找不到演员发愁的秦腔剧团团长,一个整天哀叹“皮影要死光”的皮影班班主......他们用泥土谱曲,拿命运作词。生活都是循环播放,但谁说不能是一首激昂的摇滚?音乐不止,生命不息。

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排场真的非常少,而且观影人也不多,我这场只有8个人观影。90多分钟,我的内心且歌且悲,随着花儿、秦腔、摇滚、说书的响起而激动欢喜,随着黄河、泥土、纸钱、出嫁出现而悲伤抽泣。

整部影片是那种厚重的西北风味,那汹涌河水几乎被黄土染成的赤红,厚实泥土下的高原梁子的土黄,春天抽芽那小麦清新的嫩绿,村庄边上伴着绿叶梨花的雪白,以及旁边桃林的粉,秋天在草坡上吃草的绵羊的奶,有着悲凉苍茫的黄河、无情飘扬的尘土,鹅毛般飞舞的雪花……这是我看到的色彩交织的西北大地。

我的朋友看完后的感觉是,叙事有点乱,有些故事并没有讲得很完整。我不是专业的影评者,也很少看电影,以下是我在观影时一些触动我内心的场景和由此引发的思考:

我是本着民族志电影的角度去理解整个影片,当然为了迎合“市场”,比起真正的民族志电影的那种单调,更生活的叙述,本片还是穿插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所以“剧情”安排方面,我觉得在编织手法上还是有进步的空间。首先是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最让我触动一个认识是——要从生活的琐碎和细节中寻找到人类真正内心情愫和生活的意义所在。从花儿歌者的伊斯兰的每周的礼拜仪式和用快手直播花儿、说书艺人的女儿出嫁的不舍和生病寻找“神医”舞动的仪式,皮影艺人过年在窑洞外放的清冷空寂的烟花,到秦腔剧团的团长的孩子面对父亲的一番话语而只顾着手中的手机、苏阳打拼的北京里地铁、公交的人。城市在不断建设,农村在日益衰落,这些似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他们来说,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除了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过日子”,人们因为要生活,所以生命得以不断推进。

苏阳曾经在哈佛的一次分享中被这样提问“虽然你的作品努力创新了很多,但是你的作品并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所以我只能说你的作品是一次不那么成功的音乐”。他的回答很意外的符合我的想法。他承认是改变了原来作品的“风味”,因为他觉得音乐创作,必须与你这个时代以及你的个人生命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传统的花儿,是与西北当地的农民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他看到东西都完全的是在西北辽阔粗犷的土地中,春天播种,秋天收麦,礼拜,放羊,娶妻生子,生老病死,依四季变化轮转,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所唱出来的歌扎根于当地的泥土。而苏阳是一个从南方移民到北方的所谓的宁夏人。对于他来说,他的生命经验是跟那个传统花儿歌者是不一样的,他成长于西北城市,有着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乡村与城市日益割裂,人们不断涌入都市,乡村的人口在不断被抽走。苏阳的歌不仅保留了西北的粗犷、朴实和憨厚,也有这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撕扯,游子对故乡的美好幻想,对传统的留念,更是他融入了个体生命的叙述,这对于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影片还提到中国与西方的音乐的差异,中国的音乐是没有拍子的,唱多少拍完全取决于歌者的感受。我想我们要懂得的是,西方的谱和曲只是作为音乐的工具,而不是音乐本身,每个地方的人有权力去解释自己的音乐,就像对待自己的文化一样,这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中创造并不断实践出来的。因此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我们的音乐不是呼啦乱唱,而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有着在地人对于世界和音乐的理解与感悟,我很认可并为苏阳认知此事的重要性而感到欣慰。

回归我个人的生命经验,当我听到那些高亢却不失幽默的花儿时,我很自然地联系到了我们的客家山歌,我觉得花儿所代表的以及所唱的内容,使用的各种手法,可以说和我们客家山歌是异曲同工。花儿和客家山歌唱的东西都是对于生活对于土地、人和生活的各种细节的描述和情感的抒发,所以我并不觉得花儿就是另一种我听不懂的艺术,它们都是扎扎实实的根植于泥土里的一棵大树,有着男女之间的爱慕、对世事的哀叹、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热爱,它长出得果实清甜,令人回味。和爱唱山歌的客家人,唱花儿的回民也是喜欢聚会而歌,一起对歌,歌不仅能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愫,还能将人们连结起来,人们沉浸在歌海中。过往在客家山区,山歌不仅是男女恋爱的情歌,还是人们在山林砍柴时在面对自然时用来战胜孤寂和恐惧的“武器”。花儿的歌者就走在西北的山坡上,忍不住开口独自高歌,时间仿佛静止,人、狗、羊、纷纷担起了头,回望,聆听。

然后是,说书艺人的女儿结婚仪式。就是在一个很普通的西北农村,女儿烧着纸钱告慰逝去的母亲,明天就要出嫁,母亲有生之年却不能看到自己结婚,那种遗憾和内心无以言说的悲和痛,让我马上想到我于2019年初做的关于哭嫁歌的研究中的一首因为父亲过世而不能看到女儿嫁走的哭嫁歌,新娘这样唱到:别人嫁女领猪肉,涯(我)爷(爸)嫁女领香烛。别人嫁女领猪头,涯(我)爷(爸)嫁女领香头。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都是很普通、简单的一些生活细节,特别是女儿盖上那个红色的头盖的时候,家人都不忍心把女儿嫁出去,从而选择回避。新娘不断抽泣,父亲一人独自走到外边抽烟,哀伤、痛苦和不舍糅杂在一起,面对人生的每一次转折亦或是改变,人们的最真实的情感都藏在这些细处。

最让我思考的就是关于苏阳在创作中提到的关于歌词的写作,说书艺人的孙子问苏阳,怎么创作歌词,苏阳回答“多看别人的歌词,自己也会写了。”我自己也联想到自己喜欢的台湾的生祥乐队,我曾经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生祥乐队的笔手——钟永丰,关于人类学与歌词写作的工作坊。整整一天的工作坊,因为都是热衷社会学、人类学的客家人的缘故,倍感亲切。他在提及歌词写作时会用到他学习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去把握整个议题。生祥也在一个纪录片中提到,重点不只是在于你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议题的了解。因此我会觉得,对于涉及到社会议题的歌词写作来说,社会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的方法和写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对议题或者当地的文化有着最为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描写。我很喜欢钟永丰的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能抓住生活的细节,用最在地的美浓客语,甚至用别人怎么听都听不懂的词汇,以及民族志的叙事手法,使得每一首歌犹如一篇民族志,通过写文化的方式,构成了整个完整音乐的故事,歌唱完了,但好像它仍然在与你不断对话。

对比苏阳的歌词,或许是我仅从影片中听到几首,后来我又专门找到认真地听了一番,和生祥比较音乐风格各有特色,但就歌词我会觉得苏阳可能还在生祥早期的作品阶段。苏阳确实加入了很多在地的元素和词汇就是反复使用,但是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引用了原有传统民歌的歌词,比如花儿以及陕北说书,然后在音乐方面加入摇滚进行改编。当然苏阳的歌词也有很多很口语化的表达,这种方法类似民族志的引用访谈资料,在最近的民谣创作好像比较多人会用,不够的是,苏阳却没有对自己所作的议题的有更深入地理解,只是用很粗浅的话语直接引述表达出来。或许这样的音乐很直白很清晰,但是却不够深刻,抓不住最触动人内心的点。因此,影片有一段是皮影艺人坐在窑洞闲谈说的话,“年轻人听不懂苏阳唱的方言,只听音乐,音乐变化多了,年轻就喜欢了,至于你表达什么,不知道,过几天也就忘了。”确实,音乐不仅是旋律本身,它承载的还有赋予其生命的歌词,以及歌曲语言的选择。用什么话来唱,同样很重要,苏阳的作品更多的是普通话来歌唱的,但也有西北的方言。我倒觉得用什么语言最能表达人们心底的情感,就放声大肆地唱便得。就像生祥他,一直坚持用客家话来歌唱美浓的土地,但也没有排斥闽南语的加入,音乐本身就不以族群来划分。在影片中,苏阳他说可能是自己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写词创作,所以在这方面就没有太下“功夫”,或许可以参考一下钟永丰的词的创作手法。我觉得苏阳他还在摸索期,关于音乐方面,在地和摇滚,如何很好的对话,虽然我听到了唢呐,不仅仅是乐器,包括歌词,其他的东西我想也很重要。

但最后,好像只有自己才能去诠释自己的生命故事,因为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就像,那对前往上海表演的皮影戏,在表演过后,一位上海的有“文化”的“阿姨”对他们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们表演的东西二十年前是这样,三十年前也还是这样,你们太保守闭塞了,需要改变才能发展。”我的意思不是说拒绝改变,而是说,她说话的姿态和面对这样的“传统”文化时的态度,她完全以一个城市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眼光和姿态去看待这个最泥土和代表过去的文化。因而,我的这个“影评”也回归到了自己的生命经验本身,我给到的也只是自己的经验,我没有太多权力去论述。因此,民族志本身更像是一种对话的媒介,而影片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生命、土地和文化。最后的最后,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影片,它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对话的窗口,与你个体生命经验的对话。


本站提供的《大河唱》在线观看地址以及《大河唱》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本站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站提供《大河唱》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大河唱》所有内容。

  • 周热门
  • 月热门
  • 随机推